回顾历次全球性疫情,如何映射到当下市场?
其他 · 覃汉/王佳雯 · 2020-03-09 · 股权代码:

随着新冠疫情在海外蔓延,流行病传播进入第二阶段,即从发源国向外输出。此次新冠肺炎从2月份开始向全球蔓延,静态对比H1N1案例,则2020年3-5月份或许是全球爆发的高峰期。考虑到海外防控能力偏弱,民众抵抗情绪较强,持续到5月份似乎并不是“危言耸听”。

1.     回顾历次全球性疫情,如何映射到当下市场?

随着新冠疫情在海外迅速蔓延,流行病传播进入第二阶段,即从发源国向外输出。从受影响范围来看,此次新冠肺炎的冲击可类比于2009年美国集中爆发的H1N1猪流感,扩散面积相对较大。而MERS仅集中爆发在沙特和韩国、SARS也主要爆发在中国和香港地区。参考2009H1N1,当前可能还不是疫情影响最大的时候,4-5月仍面临重大考验。此次新冠肺炎从2月份开始向全球蔓延,静态对比H1N1案例,则20203-5月份或许是全球爆发的高峰期。考虑到海外防控能力偏弱,民众抵抗情绪较强,持续到5月份似乎并不是危言耸听


在所有的案例里,对经济的冲击都是一次性,但警惕对消费和贸易信心的次生冲击。


主要国家受到的经济冲击都是一次性的,持续时间1-2个季度,比如2003SARS对我国第二产业影响约两个季度,2015MERS对韩国GDP影响一个季度。然而,疫情对经济的次生冲击更为持续。比如,印度因1994年鼠疫导致的贸易损失达到6亿美元,在疫情解除后,旅游业仍难以恢复;韩国也面临消费和旅游信心不足的冲击。并且发展中国家受到的舆论压力更甚,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加剧了普通民众对疫情发源国的歧视,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。


除了疫情本身的严重程度,经济的复苏弹性还与经济周期、经济结构、政策效果相关。2003年中国SARS2009年美国H1N1,都是爆发在前一轮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期,但经济韧性较强,疫情只是中断了经济反弹(中国案例),或延长了经济复苏的时间(美国案例)。但在2015年韩国的案例中,超低利率并没有能解决经济、市场、信心的面临的问题。而韩国又非常依赖于旅游消费等服务业,导致经济的反弹能力相较于2003年的中国要更弱。


20202月的中国资本市场表现类似于2003年香港股市对SARS的反应。经过一个春节的时间消化负面信息,节后A抄底情绪胜过恐慌。类似的,2003年港股先跌反应疫情冲击,但在政策指引下触底反弹,时间与4月中旬政治局会议几乎重合。当前,A股走出的无疑是政策对冲的行情,而非疫情导致经济走弱的行情。海外来看,也是在针对以美联储带头的全球放水做交易。


对比多个案例,当前的资本市场可以概括为:聪明资金更多,博弈属性更强,抢跑逻辑更顺。除了上文对A股对2003SARS2020年新冠的反应对比,美股相关经历也可作为恰当的证据:1957年美国遭遇H2N2甲型流感冲击,当2-4月份香港和日本先后受到冲击时,美股并没有太大反应。直到6月份进入美国本土,美股暴跌,一直到经济触底才结束调整回到上行趋势。2009H1N1猪流感,美股则完全脱离疫情,走出的是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行情。到了此次新冠肺炎,几乎在疫情初期爆发,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,即开始出现抢跑。从1957年美国案例来看,下跌从本土疫情爆发开始,持续3-4个月。随着最恐慌时候过去,股市先经历估值的修复,在确认经济触底后,大概率回到此前的趋势行情中。2015年韩国遭遇MERS冲击,资本市场表相似,下跌持续3个月,并领先于疫情触底反弹(因预期经济最差的时候过去)。但受制于经济表现,韩国股市维持了长期震荡,并没有出现1958年美股恢复后的趋势性行情。


资本市场的反应,还与疫情爆发前经济周期的位置、估值水平的高低等相关。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使得美国经济和股市受伤颇深,2009年疫情爆发虽然也导致了大面积的停工停课,但只是延缓了经济的复苏。股市反应更为领先,对于预期的利好反应敏感,因此可以走出与疫情完全独立甚至可以认为是背离的行情。且由于估值水平非常低,预期金融危机+疫情的最坏时间点过去,几乎无回调地上涨。但债市对疫情类黑天鹅赋予更高权重,因此表现为一段时间内的股债双牛,这与春节后的A股与中债,以及3月初海外资本市场的走势相类似。


不需要担心的是疫情的回流,需要担心的是疫情后的内外信心恢复。近期国内确认了几起海外输入病例,但疫情本身的回流不必过于忧虑。比如2009年美国H1N1流感传播到加拿大等国,并又在11月回流,但并未掀起大的波澜。当前,无论是隔离强度、疾控水平还是救治手段都比2009年更强,而我国是起源国,输入型案例占比非常低。需要担心的疫情后的对内消费信心,以及对外贸易旅游的信心。印度因肺鼠疫被歧视,外贸和旅游业遭到重创,韩国因MERS国内消费信心走弱对经济产生较大冲击。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经超过95%,但小微复工率还不高。日韩、美国、欧洲集体沦陷后,出口贸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,与舆论指责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,可能后者更难以估计。


疫情有扩散的第二阶段,资本市场也会有针对经济做交易的第二阶段。在几轮大的流行病案例中,疫情首先在起源国蔓延,此为第一阶段;第二阶段即向周边扩散,导致全球性的恐慌。对于资本市场而言,第一阶段情绪最恐慌,市场对情绪和疫情本身交易。第二阶段,首先会出现估值修复,催化剂可能是政策指引(比如2003年的港股、2009年的美股)。但除了2009年,其余所有案例都在说明一个事实,在经济未能企稳的情况下(至少在预期层面),市场还会经历一些波折。比如,1957年美股8月份止跌,但底部震荡到19584月才启动上涨,因美国GDP同比增速1958Q1见底。而2015年由于经济始终较为疲弱,韩国股市也只是进行了估值的修复,并没有走出上涨的趋势。


2.      案例一:1957亚洲流感19572月,中国贵州发现首例。


这场流感于19572月首先在中国贵州西部发生,宿主为野鸭,被称为亚洲流感为变异甲2H2N2)亚型流感,传染性较强。流感病毒会不断变异,其中甲型最常见,可能人畜共患。而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亚型变异,属于质变,通常传染性较强,亚洲流感就属于这一类。扩散期为2个月+2个月。亚洲流感4月传播至香港,后进一步向外扩散。当年5月,日本首次分离到造成这次流感大流行的毒株。6月传播到美国、澳大利亚和南美洲。发病率15-30%,死亡率并不高。根据WHO数据,亚洲流感发病率在15%-30%左右,病死率并不高,全球共有超200万人死于该病毒,致死率0.67%左右。初始阶段美股走势独立,6月开始在本土蔓延后,股市大幅回调,时滞1个月(美股7月中旬见顶),冲击时长3个月(暴跌至10月末)。经济方面,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从1957年三季度6.5%,最低下降至1958年一季度-6%,除了美联储此前针对通胀进行的紧缩政策之外,疫情导致停工停课也有影响。美股处于1953年开始的牛市中,1956年进入顶部震荡,但疫情爆发初期对美国没有影响。直到6月份传播到美国本土,导致了7月中旬美股从顶部的加速回落,主跌浪持续至10月末。美股见底(10月末),领先于疫情爆发高潮(11月),并很快回到原先上涨趋势。然而,随着疫情在北美迅速扩散,到11月为最严重时期,次年3月美国学校还在爆发大面积的感染,8月才研制出第一例疫苗。美股见底时间与政策指引一致,盘整6个月,待经济反弹后,美股重回上涨趋势。美股10月末止跌,底部盘整到19854月,又重新回到原先上涨趋势。最主要的原因是,针对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衰退,美联储扩张货币和信贷,经济从1958Q1底部-6%反弹至1958Q3的高点12.3%

3.     案例二:1994年印度肺鼠疫

19949月第一例在港口城市苏拉特发现,病毒伴随着恐慌向其他各邦蔓延。19949月,苏拉特市发现多起病例,市民得知鼠疫流行后开始向四处逃窜,到11月已经蔓延至印度11个邦,引起5000多人感染。印度宣布紧急状态并关闭公共场所,各国限制印度人跨入边境。9月末,印度宣布不苏拉特进入紧急状态,并关闭学校公园工厂等公共设施。由于鼠疫传播速度较快,邻国巴基斯坦、孟加拉等迅速终端与印度的交通联系;美国则加强了对印度入境者的监控。鼠疫并不是罕见病症,媒体渲染导致印度被动进入闭关锁国状态,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据统计,鼠疫给印度造成的国际贸易损失约6亿美元,国内经济损失更大(仅苏拉特市直接经济损失2.4亿美元)。事实上,除了中世纪的黑死病,鼠疫每年在南美如秘鲁、美国本土西南各州有零星爆发,并不是罕见病症。但主流媒体BBCCNN的过度渲染,导致印度旅游业受到重创,对外交往几乎完全阻断。印度鼠疫对外输出性不强,冲击主要体现在起源地,股市暴跌三个季度。孟买SENSEX指数几乎与疫情9月份大爆发同时见顶(此前为持续近1年的牛市),并持续下跌,直到19955月初企稳,但一直到1996年初处于底部震荡状态。


4.     案例三:2003年中国SARS20021116日在广东首次发现,出现两波加速期。首个病例确诊后,312日,世卫组织发布对本次疫情的全球警报。但由于防控意识薄弱,3月从广东大面积传播,4月中下旬全国蔓延开。由于管控及时,20036SARS疫情本身的冲击基本结束。3月确认了SARS的宿主以及传染源,417日国常会后,卫生部每日公告疫情数据,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,51日北京小汤山医院启用,6WHO将中国从疫区名单中排除。SARS传播速度较快,20033月香港出现病例,并逐步向东南亚、欧美诸国蔓延。38日香港病例陆续爆发,315日后,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重呼吸系统困难症(SARS的报道。虽然波及范围广泛,但有效防治手段抑制了传染性。根据统计,在受到影响的23个国家和地区中,中国死亡人数总共694人,死亡率10%左右,全球其他国家一共有774人死亡。SARS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体现在2003Q2,工业领先于服务业复苏。SARS对全球冲击有限,对发源国影响较大。2003Q2中国GDP同比增速较Q1回落2个百分点至9.1%;对工业冲击体现在2003Q2,服务业到了2003Q3才基本回到Q1水平(2003Q1-Q4消费增速额分别为9.2%8.0%8.6%9.1%)。资本市场方面,港股率先反应,冲击时长约3个月,与政策指引出台同时见底;A股对疫情时滞4个月,冲击时长5个月,与经济同时触底。SARS首先导致了港股下跌,一方面,港股本身处于下跌趋势中,另一方面,疫情首先爆发在广东。恒生指数从20021月的10240点跌至4月末低点8331点,跌幅18.62%,冲击时长约3个月,与政策指引出台同时见底。2002年的降息操作,2003年开始制度上推行股票大宗交易,引入QFII投资者,A股进入震荡市中的上行阶段,对SARS的初始爆发不以为意。直到415日见顶,走出一轮暴跌,到200311月触底,上证综指跌幅达到20.77%左右。经济起步回升被SARS疫情的黑天鹅打断,债市熊市回头,与经济亦步亦趋,与股市跷跷板效应。我国经济逐步从亚洲金融危机恢复,事后来看,经济从2002年开始稳步复苏,一直持续到2007年经济过热,2003SARS疫情导致了经济阶段性的回落,也给债市带来了两个季度的下行行情。


5.     案例四:2006年印尼H5N1流感H5N1病毒1996年在农场鹅中被分离出首例,其后零星爆发在东亚、东南亚诸国,但当时仅限于禽类传染给人。1996年,高致病性H5N1性病毒在中国广东被发现了,1997年香港同时出现了人与禽类感染的案例。随后,韩国、泰国、越难、老挝等国有零星病例爆发。2005年四季度,印尼确定病患增多。但一直到20056月,WHO的调查小组称,没有足够证据表明H5N1已经提高到了人间传播的能力。20066月,印尼病例显示出H5N1人间传播的可能。至此,H5N1禽流感可能蔓延并引起大范围疫情的风险才引起足够重视。WHO派出专家小组进入印尼,临床治疗展开,更多家禽动物被有效隔离。2006-2007年,H5N1在东亚、中东等国确诊案例不断上升,但始终未形成大面积传染。在爆发的高峰期(截至200610月),印尼累计确诊人数72例,死亡55例;截至2008年中,主要受影响国家和地区,印尼确诊133例,越南确诊104例,埃及确诊50例,中国确诊30例。总体而言,H5N1并未形成大面积的传播。有限传染,H5N1对印尼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不大,更多体现为情绪上的一次性冲击。印尼股市从20003年开始的牛市一直持续2007年金融危机前。H5N1对股市的冲击大约一个月(20065月初到6月初),调整幅度20%左右,更多理解为情绪导致的一次性冲击。

6.     案例五:2009H1N1甲流

20094月,H1N1的人际传播开始被重视。H1N1流感,也称为猪流感。与2006年印尼爆发的禽流感类似,早先被认为是人接触动物而被感染。到了20094月,美国CDC在追踪两个病例的接触者,检查人与猪之间是否有任何联系,初步怀疑H1N1病毒已经能够实现人际之间的传播。4月下旬,WHOH1N1疫情级别提高三个等级,并实施全球警报。20094月下旬到6月中旬,WHO将流感级别从3级提高到6级(最高),并将其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(PHIEC,以及2005年《国际卫生条例》实施后的第1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美国本土对此积极应对,但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,并向全球蔓延。4月份升级警报开始,美国方面反应可以算是比较快。但病毒传播速度更快,根据CDC的数据,截至20066月末,已经有超百万人感染,5.3万得到确诊。美国疫情向全球蔓延,波及北美、欧洲至亚洲(到9月已经有206个国家和地区报道相关病例)。截至200912月末,中国内地一共确诊12.3万例新型H1N1患者,死亡714例。H1N1疫苗20098月份研制,12月美国广泛接种,20101月感染病例大幅下降。美国牵头研发相关疫苗,8月份问世并向全球推广,中国9月份由卫生部发布了H1N1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文件。12月,美国民众开始广泛接种疫苗。而疫情也快速出现好转,20101月美国本土感染病例数大幅下降。H1N1流感持续12个月,传染性和死亡率都很高。2009年的H1N1流感持续到20104月基本结束,持续时间长达12个月。根据WHO,则是到20109月才将H1N1正式归入后流感阶段,并不再公布相关信息。据不完全统计(很多国家放弃了公布相关数据),H1N1一共波及了214个国家,全球造成了约163万人的感染和28万人的死亡。金融危机的特殊时点,导致资本市场走出的是与疫情独立的行情。从市场反应来看,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10年美债收益率从危机前的高点5.2%下行至2008年末的低点2.0%左右;标普500指数从高点1576点跌至666点,跌幅达到60%。到疫情爆发的4月,以及快速蔓延的6月,资本市场几乎对此完全无视。美股从低点反弹并一路走高,一直持续到20104年(疫情差不多结束),美债收益率也从低点反弹。区别在于,美债对疫情相对敏感,在大爆发的6月前后筑顶,并一直维持横盘震荡,而美股几乎一路无回调上涨。这段期间,主导美国资本市场的更多是政策对冲,经济次之,疫情为最后。为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,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.25%下调至0.25%,出手营救两房,公布7000亿美金的财政救市方案,进行第一轮QE。而经济的触底回升则延迟了至少两个季度,2008Q4-2009Q4,美国GDP不变价环比折年数同比分别为-2.75%-3.29%-3.92%-3.05%0.18%。如果说救市方案集中在2008Q4出台,经济触底于2009Q2,对标资本市场表现,股市跟随政策指引(08年末触底),债市同理(08年末触顶),均领先于经济,从直观上而言,更与疫情走出了反向。疫情本身的外溢性较大,但经济和资本市场均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期,疫情被危机的负面影响冲淡。从上文的数据不难看出,2009年美国爆发的H1N1流感在传染性、覆盖范围、致死率方面的综合影响超过了之前的类似全球流行病案例。但其负面影响被不久前发生的金融危机冲淡。资本市场除了在美国本土走出了疫情的走势,在中国表现也非常相似。上证综指在20091-8月走出了1500点的大级别行情(从1900点上涨至3400点左右),债市则因基金公司去债券化、预期经济二季度复苏等下跌。


7.     案例六:2015年韩国MERSMERS病毒起源于2012年的沙特,首先传播至欧洲,两年内累计确诊病例超200,早期死亡率较高。首例MERS20129月在沙特阿拉伯首次发现,但由于人间传播能力较弱,而并没有大范围爆发。但早期死亡率较高,接近50%病毒自身经过迭代,在20144月导致了沙特阿拉伯感染病例的激增,并且传播能力更强,从中东蔓延到欧洲,以及更远的韩国。20155月末,韩国确诊第一例,并向周边的香港和中国扩散。2015613日韩国首次发现第三代人传人MERS病例,并有儿童疑似感染。根据韩国媒体报道,MERS共造成186人感染,38人死亡,致死率达20.4%16752人被隔离。至20151224日宣布疫情结束,韩国政府应对这场疫情的时间用了大约7个月时间。MERS虽然爆发在韩国,但弹压全球风险偏好,导致主要股指走弱。疫情爆发阶段,韩国综指从2189的高点跌至1800点附近(此前为震荡市,并走出了两个季度的上行),并从情绪上冲击了全球主要股指,只是持续性和幅度都偏弱。救市未能救信心,股市持续下跌,但领先于经济触底回升。韩国央行611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纪录低点1.50%,但对资本市场提振非常有限。由于韩国经济对国内消费和旅游业依赖程度较高,而疫情对服务业信心冲击非常大,2015Q2,韩国GDP增速下滑至0.3%,为金融危机后的最低值。但随着经济最差阶段过去,即便尚未正式宣布疫情结束(201512月),韩国股市从8月下旬走出一波反弹行情。